金昌裕鼎建筑劳务有限公司
Jinchang yuding Construction Labor Co.,Ltd
 
图文展示
_faiMaterial_2000032

咨询热线(TEL)

0935-8331400

新闻详情

03G101-1图集与11G101-1图集 之100处不同

浏览数:4 

03G101-1图集与11G101-1图集

之100处不同

现简要汇总03G101-1图集及04G101-4图集(以下简称老图集)与11G101-1图集(以下简称新图集)之间的区别,合计100项,仅作为抛砖引玉、释疑解惑之用,时间匆忙,如有不当及错误,望指正。

1、老图集以2002版《砼规》、2001版《抗规》、2002版《高规》为编制依据,新图集以2010版《砼规》、2010版《抗规》、2010版《高规》为编制依据。

2、老图集一共有六本,新图集整合为三本。

3、老图集墙柱共有10种,新图集墙柱类别划分为4类(仍为10种)。

4、老图集剪力墙拉筋只标注一种间距,新图集需要标注两种间距,并增加双向拉筋与梅花双向拉筋示意图。

5、梁钢筋在支座内的锚固按铰接设计及按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老图集是设计应按《规范》规定另行变更,新图集是设计者应注明。

6、老图集板类别有4种,新图集为3种,取消了延伸悬挑板YXB

7、老图集无梁板中没有暗梁AL构件,新图集无梁板中增加了AL构件。

8、老图集未区分板端支座按铰接设计或按充分利用钢筋抗拉强度设计,新图集有区分并规定设计应注明。

9、老图集板相关构造类型共有13种,新图集共有11种,取消了板挑檐TY和悬挑阴角附加筋Cis

10、老图集锚固长度分为受拉钢筋最小锚固长度La和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Lae,新图集锚固长度以基本锚固长度Lab为基础,通过修正系数计算受拉钢筋锚固长度La和抗震锚固长度Lae

11、老图集环境类别三只有一种,新图集环境类别三分为三a和三b两种。

12、老图集保护层为受力钢筋的保护层,新图集保护层为最外侧钢筋的保护层,且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大于C25时图集中的保护层数值应加5

13、老图集保护层受混凝土强度影响,新图集不受混凝土强度影响。

14、老图集机械锚固有3种形式,新图集增加至6种。

15、老图集没有并筋构造,新图集增加并筋构造。

16、老图集拉筋应同时钩住纵筋及箍筋,新图集给出三种做法由设计指定。

17、老图集基础顶面与嵌固部位详图一起表达未有划分,新图集分别表示且当基础顶面与嵌固部位不在同一位置时,基础顶面以上柱纵筋非连接区由大于等于Hn/3修改为大于等于Hn/6且大于等于Hc且大于等于500,并规定设计应注明嵌固部位所在位置。

18、边角柱顶层构造,老图集将梁柱分别表示,新图集采用组合形式。

19、柱楼层变截面锚固节点,老图集弯折入200,新图集弯折总长12dLaeLa)。

20、墙上柱锚固,老图集锚固1.6Lae搭接5d,新图集锚固1.2Lae弯折150mm

21、小墙肢概念,老图集为墙肢长度不大于墙厚3倍,新图集应新版《高规》之新规定,为墙肢长度不大于墙厚4倍(短肢剪力墙概念,旧版规范为截面高厚比为58范围内,新版规范为截面高厚比为48范围内,且墙厚不大于300mm)。

22、老图集中没有下柱钢筋直径比上柱钢筋大节点构造,新图集增加下柱钢筋直径比上柱钢筋大节点构造。

23、柱顶锚固,老图集为3个节点,新图集增加加锚头(锚板)构造节点。

24、剪力墙端部暗柱节点,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老图集弯折15d,新图集弯折10d

25、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交错搭接,老图集外墙转角处为1.2Lae,其它位置为Lle,新图集统一为1.2Lae

26、转角墙钢筋构造,老图集只有一个节点,新图集增加为三个节点。

27、墙身水平筋构造,老图集图例较少,新图集新增一页构造详图。

28、墙身顶部纵筋构造,老图集为板底增加Lae,新图集为弯折12d

29、墙身顶部纵筋构造,老图集没有墙身与边框梁节点,新图集增加墙锚入边框梁Lae节点。

30、墙身顶部纵筋构造,老图集没有墙身在连梁的插筋锚固节点,新图集增加墙身在连梁的插筋锚固节点。

31、剪力墙变截面,老图集未标注不伸入上层钢筋的弯折长度,新图集规定12d

32、三四级抗震剪力墙搭接钢筋为圆钢时,老图集规定可做5d直钩,新图集无此规定。

33、剪力墙纵筋可在同一部位搭接,老图集为三四级抗震或非抗震直径小于28时,新图集在此基础上取消直径28限制,并增加一二级抗震非底部加强部位。

34、剪力墙水平钢筋计入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的构造做法,老图集无,新图集增加。

35、剪力墙边缘构件竖向钢筋连接构造,老图集区分约束构件及构造构件,其中搭接按1.2Lae计算,新图集不区分,其中搭接按Lle计算。

36、剪力墙上起边缘构件时,边缘构件在剪力墙中的锚固做法,老图集无,新图集规定锚固1.2Lae

37、连梁箍筋封闭位置,老图集规定可位于任何一角,新图集无规定。

38、双洞口连梁中间支座内设置箍筋,老图集未规定,新图集规定设置箍筋。

39、连梁侧面筋为剪力墙水平筋,老图集有此规定,新图集未规定。

40、连梁端部支座为小墙肢时,老图集规定按框架梁纵筋锚固,新图集未规定。

41、连梁端部支座为边框柱时,老图集无节点,新图集规定按框架节点。

42、暗梁与连梁重叠时钢筋构造,老图集无节点,新图集规定暗梁纵筋(连梁附加纵筋)伸入墙内每侧maxLae600)。

43、连梁暗撑,老图集两个节点,新图集三个节点(增加筒中筒结构Lae取值的规定,修改暗撑箍筋构造规定)。

44、连梁暗撑锚固长度,老图集为Lae,新图集为Lae且大于600

45、暗撑箍筋加密区长度,老图集规定为600mm,新图集无规定。

46、墙洞补强,老图集圆洞只有大于300节点构造,新图集变化为300800800以上两个构造。

47、楼层框架梁端部锚固节点,老图集上下层钢筋弯锚节点相同,新图集修改底部钢筋弯锚节点为“伸至梁上部纵筋弯钩段内侧或柱外侧纵筋内侧”。

48、楼层框架梁端支座加锚头(锚板)锚固及中间节点梁下部筋在节点外搭接构造,老图集无,新图集有。

49、非框架梁端支座锚固节点锚固平直段,老图集为大于等于0.4Lae,新图集为两种情况,并应由设计指定。

50、当非框架梁端支座为柱、剪力墙、框支梁、深梁时,老图集负筋伸入支座长度为Ln/3,箍筋是否加密未明确,新图集区分两种情况由设计注明,箍筋应加密。

51、非框架梁底部钢筋锚固La,老图集为弧形非框架梁按La,新图集为当梁配有受扭纵向钢筋时按La

52、梁侧面纵向构造筋和拉筋构造中a小于等于200,老图集a从梁底向上一个起步距离开始计算,新图集从梁底开始计算。

53、主次梁附加钢筋间距,老图集规定间距8d且小于等于正常间距,加密时应小于等于100,新图集无规定,仅说明配筋值由设计标注。

54、折梁钢筋构造,老图集无,新图集有。

55、纯悬挑梁底筋锚固,老图集为12d,新图集为15d

56、悬挑梁第二排钢筋构造,老图集为0.75l,新图集为0.75l加弯折。

57、悬挑梁节点详图,老图集有三个节点,新图集有七个节点,增加了屋面层悬挑梁构造。

58、剪力墙在框支梁中的锚固,老图集按伸至框支梁底弯折计算,新图集墙身按锚固Lae计算,边缘构件按按锚固1.2Lae计算。

59、框支梁侧面钢筋直锚不足时弯锚,老图集要求大于等于0.4Lae15d,新图集与此相同,并增加总锚固长度大于Lae的要求。

60、井字梁,老图集对于弯锚平直段的规定是不小于0.4La,新图集区分“设计按铰接时”及“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并具体由设计指定,另增加部分构造说明。

61、板上部非贯通筋在板内弯折长度a,老图集规定a=h-15,新图集无规定。

62、板筋端支座(支座为梁、剪力墙、圈梁)锚固构造,老图集为总锚长取La,新图集为限定的平直段长度加15d弯钩。

63、板筋端支座(支座为砌体墙)锚固构造,老图集底筋为大于120且大于h,面筋同底筋并加弯钩,新图集底筋为大于120且大于h且大于墙厚/2,面筋同底筋且平直段增加大于0.35Lab规定,弯钩竖直段增加15d规定。

64、受拉钢筋锚固长度,老图集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250mm,新图集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200mm

65、抗裂构造筋、抗温度筋、分布筋自身及相互关联构造,;老图集无,新图集新增加。

66、悬挑板上部钢筋端部弯钩,老图集伸至板底加5d水平弯钩,新图集伸至板端加竖向弯钩。

67、折板配筋构造,老图集无,新图集增加。

68、板翻边构造,老图集有多次弯折,新图集采用多根钢筋,每根钢筋最多弯折两次。

69、无支撑板端部封边构造,老图集无,新图集增加。

70、板带端支座钢筋构造,老图集为总锚固长度取La,新图集为限定平直段长度加15d弯钩。

71、板中暗梁钢筋构造,老图集无,新图集增加。

72、后浇带钢筋构造,老图集区分50%搭接留筋和100%搭留筋构造,新图集均为100%搭接留筋构造并区分梁板墙构件。

73、局部升降板构造三,老图集钢筋连续通过,新图集取消。

74、板洞加强筋构造二,老图集有斜向补强筋,新图集取消,并增加环向加强筋。

75、板放射筋支座锚固,老图集无规定,新图集规定平直段及竖直段长度。

76、柱帽钢筋锚固,老图集均为LaeLa),新图集有15d弯钩规定。

77、地下室外墙封顶构造,老图集为自板底增加Lae,且伸至板顶弯折15d,新图集区分简支支承和弹性嵌固支撑两种构造。

78、钢筋种类,老图集主要包括热轧HPB235级、HRB335级、HRB400级和RRB400级钢筋四种,新图集主要包括HPB300级、HRB335级、HRB400级、RRB400级和HRB500级钢筋五种,并增加HRBF335级、HRBF400级、和HRBF500级三个细晶粒热轧钢筋种类,并取消环氧树脂涂层钢筋。

79、锚固长度中的混凝土强度上限范围,老图集为C40,新图集为C60

80、纵筋搭接区箍筋加密,老图集规定按小于等于5d且小于等于100mm加密,新图集规定与此相同并增加箍筋直径不小于d/4规定,并增加当受压钢筋直径大于25时,在搭接接头端面外100范围内设置两道箍筋的规定。

81、梁加腋,老图集为竖向加腋,新图集新增水平加腋。

82、焊接封闭箍,老图集没有,新图集增加。

83、板贯通筋采用两种规格“隔一布一”时,老图集无制图规则,新图集规定以Axx/yy@xxx形式表示。

84、环境类别条件描述,老图集为2002版规范内容,新图集为2010版规范内容。

85、机械锚固长度,老图集为0.7Lae,新图集为基本锚固长度的60%

86、机械锚固长度范围内设置箍筋,老图集有规定,新图集无规定。

87、板纵筋非接触搭接构造,老图集有两个节点,新图集只保留了错位搭接构造,取消了弯折搭接构造。

88、单(双)向板配筋示意图,老图集无,新图集新增加。

89、无梁板抗冲切箍筋间距,老图集为小于等于h0/3,新图集与此相同并增加小于等于100

90、无梁板抗冲切弯起钢筋,老图集规定弯折45度,新图集规定为3045度,且弯起钢筋倾斜段和冲切破坏的斜截面的交点应落在规定范围内。

91、柱变截面节点上柱插筋锚固长度,老图集为1.5Lae,新图集为1.2Lae

92、柱箍筋全高加密,老图集规定Hn/Hc小于等于4的短柱箍筋全高加密,新图集与此规定相同,另增加矩形小墙肢厚度不大于300时箍筋全高加密的规定。

93、复合箍筋,老图集规定柱内复合箍可全部采用拉筋,新图集无此规定。

94、水平变截面墙水平钢筋构造,老图集无,新图集增加。

95、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时,老图集有侧面纵筋直径大于等于10、间距小于等于200、配筋率大于等于0.3%的规定,新图集取消。

96、锚固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大于5d时,老图集无规定,新图集规定锚固长度内应设置横向构造钢筋。

97、梁中间支座下部钢筋构造,老图集有弯折错开a搭接构造,新图集取消。

98、构造边缘翼墙,老图集长度方向扣除一侧墙厚标注为300,新图集长度方向总体标注为大于等于Bw且大于等于400

99、构造边缘转角墙,老图集双向均扣除一侧墙厚标注为300,新图集两方向总体分别标注为大于等于400,且两方向分别扣除一侧墙厚标注为大于等于200

100、老图集编制人为陈青来,新图集编制人为高志强、袁文章、赵宪波、张兴、徐莉、罗斌。

11G101-1图集新要点概览(第三版)

一,保护层定义及其加5,在54页表及注4。

原来的保护层是指“纵筋外皮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现在的保护层是指“最外层钢筋的外皮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中间相差箍筋直径和一个弯折曲率,这一改进,简化了箍筋的计算,也方便了施工成型和质量检查验收,统一了计算钢筋的量取规则。原来成型箍筋要量内净尺寸,箍筋的保护层很小很小,箍筋常常紧靠模板,除箍筋以外的纵筋都是量取外包尺寸,现在统一之后,便于箍筋量尺和成型更增加了构件的质量保证,为翻样软件简化了箍筋的计算,澄清了几十年以来保护层的模糊概念,保护层这一改改得好是一次可喜的进步。以前的做法,梁和柱保护层是分开的不同的,且柱大于梁,梁纵筋还要放在柱纵筋的里边,现在将梁柱归在一起,将墙和板归在一起,更便于记忆更符合构件性质的实际。那个加5很要紧,意思是说,只要混凝土强度等级等于和小于C25,保护层数值都要增加5毫米,这回保护层的活动空间可就加大了,再也不是那么的死板了。也就是说,54页右上方的保护层最小厚度表是按照等于和大于C30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制定的。

二,锚固长度及修正系数,在53页。

新图集细化了锚固长度,分清了在不同情况下锚固长度的应用也不同,使钢筋的锚固参数的应用条件趋于精准。在锚固长度修正系数表中,还有三个修正系数没有包含在内,即:一、二、三、四级抗震各有各自的修正系数,1.05、1.15、和1.00,基本锚固长度是按照四级抗震标准制定的。

三,机械锚固形式,在55页左上。

原来只有三项,新图集增加了三项,锚头和锚板还有两侧贴焊的方式非常实用,新图集的缺点是在机械锚固形式的应用方面没做详细说明,受现场监理人员的限制,实际采用时理由不充分,这6种机械锚固来自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在这本规范中也没有应用场合的说明,有待国家标准院推出进一步的“司法解释”。机械锚固长度,老图集为0.7Lae,新图集为基本锚固长度的60%。老图集规定在机械锚固长度范围内要设置箍筋,新图集统一规定在53页左下角的注2内。

四,梁柱纵筋搭接区箍筋加密及相关要求,在54页右下方注。

新图集将梁与柱纵筋搭接区加密,集中放在一处详解,并增加了搭接区范围的箍筋直径的限制为不小于纵筋直径的4分之一倍,还增加了3.“当受压钢筋直径大于25毫米时,尚应在搭接接头两个端面外100毫米的范围内各增置两道箍筋”,最后这第3条有深刻的含义,关键是受压两个字,因为受压钢筋或者说钢筋在受压区内才允许搭接,而在受拉力区、受剪力区、受扭力区,是不允许搭接的,这样才能理解明白。

五,地下室外墙构造,在19页、77页。

新图集在平面表示方法上有新规定,拉筋提到了“梅花双向”,77页源引自箱形基础的构造做法并有所简化。

六,剪力墙封顶纵筋弯折,在70页,中,

对应于老图集48页左上,由一个锚固长度简化为12倍直径的弯折长度,剪力墙竖向纵筋进入梁中够锚固长度时可直锚不必弯钩。仅此一条,每年可节约不少钢筋,还能证明之前的做法可能材料浪费。

七,剪力墙一次搭接,在70页,非底部加强部位。

二次搭接即再错开一个搭接区,施工是很费事的但对于质量有好处,新图集重点强调非底部加强部位就可以,跟老图集比较放宽了要求,方便了施工。

八,约束边缘构件套环箍筋,在71页,柱与墙结合部。

这些做法,跟以前的大箍套小箍又不相同,是交错式的套法,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套,并不是我们翻样人员所能理解的,但有一点,比以前活好做,估计是为了施工方便。

九,墙中梁的腰筋,在74页,侧面纵筋构造。

翻样软件可要跟踪修改之,原来是采用剪力墙的水平筋,现在是由设计者决定。

十,墙中柱筋搭接,在73页,跟框架柱一致。

以前是1.2倍的锚固长度一句话卡死,现在归入到与框架柱相同。缩小了墙柱与框架柱的不同点,使它们的概念作用变得清晰更容易理解。

十一,梁端部纵筋锚固形式,在79、80、81页,锚头、锚板。

新图集增加了锚头锚板形式,不禁使人联想起短钢筋贴焊可否采用,都是机械锚固,举一反三应该可以依此类推。

十二,梁下部纵筋搭接位置,在80、81、82页,节点外搭接。

多年的争议终于有了依据,工地监理都有这样的主张但老图集中不见说法,其实还有更好的做法,那就是在柱节点中隔一搭一、隔一通一,比这效果好。

十三,梁水平加腋,在26、29、83页。

梁竖向加腋和水平加腋,在结构图中经常出现,从此之后有法可依。

十四,柱顶部纵筋锚固形式,在65页,锚头锚板。

框架柱的封顶4种构造,很好记,弯折12倍,可向里勾亦可向外勾,可用锚头锚板,亦可不做弯钩但必需够锚固长度且延伸到顶。

十五,井字梁,在31、91页。

比原图集详细透彻,易于理解应用。

十六,板支座筋的弯折,在92页左下、94、95页。

原来是进入端支座边墙边梁一个锚固长度,现在是和墙梁水平筋一样为15倍直径。支座筋弯折在板跨中取消了原来板厚减15毫米,因为保护层是随着环境变化的。在悬挑板端还取消5倍直径的回头钩因为很少有人那样做。还应注意的是,温度筋和管线筋在与支座筋搭接时也要做成弯钩,其实这个弯钩的定位作用很轻微但却增加了实际搭接长度,弯钩等同于搭接长度额外增加的部分。双层双向筋在新图集里被暗示性的强化出来,仔细观察94页左两图,设计成双层双向要比额外增加温度筋和管线筋效果好的多而且钢筋还不浪费更便于施工,温度筋和管线筋看似直径小,可是两头都有搭接及弯钩反而造成浪费,但愿设计师们能从整体和全局考虑,楼板钢筋的双层双向设计最符合时代特点理应得到重视并积极采用。

十七 ,明确抗裂筋和温度筋的搭接与绑扎,在94页注。

抗裂筋搭接长度为150,温度筋为一个搭接长度,搭接交点要全绑。

十八,焊接封闭箍,在56页左上。

焊接封闭箍,括号工厂加工,节省了两个135弯钩增加一次对焊工序,相比之下,必有划算之处,绑扎既有省工处也有为难处,没有了135弯钩活计相当好干,但不能掰口套得事先计划好。对于新工艺应当大力提倡。

十九,梁并筋,在56页左下。

并筋,非常好理解,如同搭接处的钢筋其实就是并筋的表现形式。并筋应不宜再有搭接,会影响与混凝土的粘结力。

二十,非抗震箍筋弯钩,在56页上方。

在原图集没有非抗震字样。无论抗震与非抗震,135度的弯钩角度是不变的,只是钩长不同,现在,非抗震的建筑物极为少见,至少是四级抗震,在某些构筑物中,或许会用到非抗震,但是各自另有规范图集要求。

二十一,柱上板带暗梁,在97页下。

箍筋加密区为3倍梁高用于抗震设计时是其要点。

二十二,梅花拉筋,在16页左图。

剪力墙拉筋,经常有隔一拉一设置,16页左图属隔二拉一,右图为隔三拉一的梅花布置其实是隔一乘以隔三拉一近似于隔二拉一。拉筋梅花布置的根数约等于非梅花布置的2倍。

二十三,板贯通筋双规格,在37页,左上。

这一条纠正了08G101-11第58页注1中的标注错误,其实道理并无改变。从设计的角度分析只是少算一步,多算一步完全可用相同规格钢筋改变间距来代换,从施工的角度分析,增加施工难度和用工成本,板的双规格配筋沿用陈旧做法弊多利少应予摒弃。

二十四,拉筋的钩法,在56页右上。

新图集的拉筋有三种做法,可以不钩住外层筋也可以只钩住一层筋,由设计注明。

二十五,三分之一柱净高非连接区重新定义,在57、58页。

原图集“基础顶面”与“嵌固部位”混为一谈,新图集将其分离开来,唯有“嵌固部位”被定义为三分之一柱净高为非连接区,其余均为六分之一柱净高为非连接区。此后,嵌固部位成为重点依据。新图集不详之处在于,似乎地下室的顶部就是嵌固部位,然是否包括转换层顶部和框支梁处亦有嵌固之性质,有待澄清。

二十六,柱在楼层变截面锚固节点,在60页下。

老图集弯折入200,新图集弯折总长12d(Lae、La)。比先前有所改进。

二十七,墙上柱插筋锚固,在66页中。

老图集锚固1.6Lae搭接5d是因为墙上升柱的柱根可直接扎在下层的墙中,新图集锚固1.2Lae弯折150mm并且一定要锚固在墙顶的梁中,不可以直接从墙上升起,详见老图集45页。由此看出新图集确有新意更有改过的意思。

二十八,小墙肢概念,由3变4,在62页下注3。

墙肢长度不大于墙厚的4倍,原来是3倍,并指出了柱全高加密的条件为:柱净高小于4倍的柱长边截面尺寸时。这一条以前没有。

二十九,剪力墙端部暗柱节点,在68页上部。

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在端部暗柱锚固,老图集弯折15d,新图集弯折10d。但在转角柱、翼墙柱和端柱中依然保持15d。

三十,钢筋种类、混凝土强度的重大变化,在53页表。

钢筋种类由原来的5种增加到7种,不再包含环氧树脂涂层钢筋,钢筋强度有所提升,新增了HRB500两个钢种;混凝土强度增加4种类型到C60,这些改变使新版图集适用范围得到扩展。

三十一,框架梁下部纵筋锚固,在79页、81页。

楼层框架梁端部锚固节点,老图集上下层钢筋弯锚节点相同,新图集修改底部钢筋弯锚节点为“伸至梁上部纵筋弯钩段内侧或柱外侧纵筋内侧”。据此,钢筋翻样软件普遍存在错误,梁纵筋一律按保护层扣减25毫米是不对的,至少应该扣减50毫米以上才算合理,钢筋对量时此事争议很大。

三十二,纯悬挑梁底筋锚固值改变,在89页左上,

老图集为12d,新图集为15d。15d比较合乎梁的配筋常理,且增加了悬挑梁上部纵筋在端部下弯的细化做法。

三十三,最小锚固长度有变,在53页。

受拉钢筋锚固长度,老图集规定“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250mm”,新图集仅“在非抗震条件下规定不得小于200mm”。在抗震条件下,必须执行基本锚固长度乘以修正系数,再没有不得小于250mm这个说法。

三十四,新图集增加折板加腋构造,在99页上。

所有折板之阴角筋弯折不再执行15d,而是参照板外皮测定锚固长度,与楼梯折板处相同。

三十五,板翻边构造有所简化,在104页右下。

老图集有多次弯折成环状,新图集采用多根钢筋,每根钢筋最多弯折两次,一改过去成型难的缺点,这才符合施工实际但必需要有可靠的定位措施否则质量难保。

三十六、柱帽钢筋锚固弯折,在105页。

老图集均为Lae(La),新图集的弯折为15d弯钩。

三十七,机械锚固长度,在55页。

老图集为0.7Lae,新图集为基本锚固长度的60%。

三十八,柱复合箍筋,老图集规定柱内复合箍可全部采用拉筋,老图集在42页右下方注2。

新图集在67页取消了此规定。

三十九,取消了板悬挑阴角附加筋而钢筋并未节省,在老图集04G101-4第38页,新图集在104页左下部。

但是,在相交处的悬挑筋要加长一个锚固长度,翻样和施工中可要多加小心了,非常容易被遗漏掉。

总结的不全,希感兴趣的朋友加以补充。评语中纯属个人观点,有个人主观臆断的成份在里面,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指正。

所遗憾的是,在同时升版的11G329-1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第2-4页左下表中,列举出“矩形螺旋箍筋”并在之上的说明文字中强调“应鼓励采用焊接封闭箍筋、连续螺旋箍筋或连续复合螺旋箍筋”。而在11G101-1图集中只提到焊接封闭箍筋,只字未提螺旋箍筋,没有给出具体做法,这在实际应用中会受到监理人员的限制与阻止。